本文作者之所以有这样的认知,也许跟旅游发展趋势有关。随着泛旅游、大休闲时代的到来,中国旅游者的旅游空间正在从单纯的景区向旅游区、度假区、乃至乡村、城市街区、社区延伸,这是一种生活化趋向,是从观光游览到生活体验、乃至生活本身的革命性变革。
在旅游者流量被严重分流和稀释前提下,景区是否会批量化死亡,我认为,不是“即将到来”,而是“已经到来”,这是现实。大量景区不死犹僵,面临生死困局。这些景区不在迭代中蜕变,就在等待中消亡。等待是没有出路的,因为传统旅游的老路已经被堵死了。“等风来”不如“追风去”,未来发展只有迭代升级。
事实上,这些年新造的所谓景区有大部分是游乐园,称不上真景区,且由于同质化严重造成旅游半径越来越小,加之不能适应旅游新变局进行有效提升,生存机会越来越小。目前看,全国范围内除了近400家5A景区中的部分著名景区、老牌景区、现象级景区尚可勉强度日,大多数4A景区也面临困境,至于大多数3A及以下景区可以忽略不计了。
前言:
中国景区经过三十几年的暴力发展,现在整体上是后继乏力,大部分的投资人,也是进入迷茫期,找不到方向,开启了爱咋咋地的躺平模式。中国有地级行政单位333个,县级行政单位2843个,景区数量30000多家(也不知道是谁统计的)。这样看来,平均每个地级市有100家景区,每个县城有十几家景区,对于这类非刚需产品,这个数量不可谓不多,这还没有算平替产品。景区的价值是新奇,是需求满足,当成为了烂大街的白菜,也必然失去活下去的支撑,该死了!
一、景区已经走到了深水区
景区门槛很低,只要有钱就能进场,这个是行业的共识。花钱在浅水区,每个人都感觉自己如鱼得水,无所不能,出去考察,一看全会,总感觉别人的项目也就那样不咋地,却忽略了一个关键要素——可能是自己看不懂。景区考察,看似非常简单的一件事,但能看懂的人却是极少数,这个是钱解决不了的,需要时间和对行业热爱的专研积累。
绝大部分景区的诞生,都是拿着那份自己没看懂(自己认为看懂了)的考察认知作为花钱的依据。中国景区的投资,真的就是一场拿着假数据做投资可行性分析的豪赌,水浅的时候都是游泳高手,但是现在到了深水区,是不是有真本事就全现了原形。花钱,一掷千金;挣钱,遥遥无期,这就是绝大部分景区的生死局,喊了很多年的景区人才问题,到现在还只是一句空话,绝大部分景区的管理风格还是那种山寨式的粗放管理,团队的组合主要以领导亲属和周边百姓,保证基础运营没问题,但是,但凡有一点提升改变的工作,就很难推进了。别说是人才的应用了,就连人力的应用都不达标,如今的景区步入深水区,面临的是生死局,不说是否有机会破局,就是机会摆在眼前,又有几个景区能够把握住这个机会呢?
二、先天性疾病很难医治
我们看到景区当下的问题都是什么产品问题、营销问题、管理问题、缺钱问题等等。但这所有的问题,就真的是景区破局求生的关键问题吗?回答当然是——肯定不是。对于景区而言,只要发现了问题,就都不是问题。关键是,绝大部分景区发现不了真正的问题,或者不愿意面对真正的问题,这就导致了景区的问题一直在解决,一直在产生。后天的问题,只要是你敢于面对,找到根源,努力解决,机会还是很大的,关键是面对的勇气和解决的魄力。但是,当下绝大部分景区的问题根源不是后天疾病,而是先天疾病。
想当年,景区投资成为了风潮,一大批有钱人,前赴后继的进入这个赛道,即使不知道如何做,也抱着一个先把资源占了,肯定赔不了钱的投机思维进场。结果到了现在才发现,土地不值钱,资源不值钱,维持运营还要每年往里贴钱。即使这样,还都抱有幻想,幻想哪一天自己的景区被别的金主高价接盘,这到底是投资人认为金主是傻子,还是自己真的傻。
在国内,很大一部分景区的资源根本就不具备做景区的条件,却被建成了景区;很大一部分钱不应该花,却被浪费在了荒地山水间。先天缺失的景区很多,面对的问题也很多,却在不自知的自信中坚守破局,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将债务的雪球越滚越大,把自己压榨的灰飞烟灭。现在的景区有的可救,有的没救,对于没救的景区,及时止损才是明智的选择,这时候不要过度相信自己的能力,毕竟如果你的能力好用,你的景区也不会有今天。
三、游客的需求已经不在需要那么多景区
现在经常听到一些景区老板说:现在的游客是越来越看不懂了。这看不懂就对了,毕竟游客和绝大部游客不在一个维度空间里,老板在追求自己认为好的路上越走越远,却脱离了游客的真实需求,越努力,越和游客没啥关系。信息不对称的时代已经远去,游客的认知和需求水准也在快速提升,并且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盲目旅游逐渐成为过去式,精准旅游成为常态,要去就去最好的,毕竟时间和金钱都是有限的。
景区的发展不可能出现一山养群虎的状态,最后留下的只能是最强的那个。中国目前年度人均出游次数为2.4次,美国的年度人均出游次数7.15次,就按照美国的出游数值来算,中国人均寿命78岁,按照80岁来算,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一直在玩,一辈子也就出游572次,这三万多家的景区,又有多少家景区能被游客临幸。在中国,需求满足的景区有个几千家就足矣。那些没有自己特色和产品持续创新力的景区,都将被淹没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之中。景区要想抢占需求端,要不做区域第一,要不做个性鲜明还能满足需求的自己。
四、景区破局的专业人才匮乏
景区发展瓶颈的核心问题是产品问题,产品的梳理定位,迭代升级就成为了接下来整个景区行业最拥挤的赛道。这个过程谁能抢占先机谁就赢了。产品问题破局,需要的人才要懂产品、懂市场、懂管理、懂人性、知现状。这类人才绝对不是速成品,需要时间的积累和热爱的专研,这类人真实存在,但却真的很少。很多投资人都认为,有钱就能搞到需要的人才,这是一个非常可爱的错误认知。因为人才的价值不仅需要人才自身的能力,还需要一个发挥才能的土壤,这个就是很多问题景区所不具备的,人才来了也会搞成人力,最后流失。
懂产品的旅游人很少,并且都是原生项目的宝藏资产,很难被挖走,自己短时间培养一个又不可能,这也就成为了绝大数景区迈不过去的一个坎。挖人并改善管理机制创造适合人才发挥的土壤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式,虽然难,但可为。这里面还有一个难题,就是景区投资人不具备人才鉴定的能力,包括国内绝大部分的猎头公司也不具备这个能力。大家都只会看那被包装的极其漂亮的简历,靠简历判断一个人的专业水平,如果这是个情商比较高的人,那就会很容易变成老板和猎头公司眼里的高手。这种伪高手不仅浪费企业的工资,更多的是浪费了景区破局的机会。找人,是老板们接下来最核心的工作内容,但需要不间断的提升自己的人才鉴别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自己需要的救命稻草。
五、欠的钱到了该还的时候了
缺钱成为了很多景区老板的口头禅,欠钱却是每个景区的真实写照。全部都是拿自己兜里钱投资景区的投资人不是没有,但却很少。绝大部分景区的诞生和成长,都是借钱养大的。但是借的钱总是要还的,接下来的中国景区就该迎来还钱潮。景区现金流越少,债主要债的频率就会越高,关键是,新的钱又找不来,这就把景区逼近了死胡同。高额的负债导致的财务成本居高不下,成为了绝大部分景区面临的致命难题。
投资时幻想的各种美好,如今也真的成为了黄粱一梦。文旅行业的投资热度骤减成为了现实,还剩下少数的资本在各处游走,也只是为了捡便宜,不会去干雪中送炭的买卖。毕竟,过去的几十年,太多的资本因为对文旅行业的轻视,最后折戟沉沙,马革裹尸。导致现在何止万亿资产的烂尾沉淀。盲目的文旅投资,让投资人享受了疯狂的花钱快感后,终给拉回了不挣钱要还钱的现实,太多的景区成为被执行资产,也只是时间问题。
小结:景区的市场化淘汰赛已经开始,景区面对的未来就是,要么活的非常好,要么死。太多的景区表面上看的风生水起,但都是在生死线上疯狂挣扎。跟不上需求提升的步伐,就必然会被市场所淘汰。很多的投资人现在已经放弃挣扎,迷茫式躺平,等待最后的结果。景区要想找到自己最后的生存机会,盲目的突围只会让自己陷得更深。要理性的重新给景区做一次系统化的全面梳理,重新认识一下自己,探寻破局的机会和可能。找人、用人是老板的基础能力,也是景区破局的关键。资源不多、人才不多,先到先得,很多景区不具备活下去的先天条件,逆天改命也只是神迹,很多时候,一个景区的死亡(死透了)才可能带来新生的机会。景区批量化死亡的大潮虽然会让很多人非常痛苦,但却是行业自我洗礼的一个必然过程,让整个行业回归健康的形态,焕发活力和新生。作者简介:韩吉飞 曾任野三坡旅投集团总经理、渔田.七里海度假区文旅事业部负责人、四川省文旅实战导师。
来源:老张聊文旅